當書店碰上圖書館,益品書屋
乍聽之下,以為是間書店。 但它不賣書、也不賣文創。 它販售的,是一個閱讀的機會。 一張紅色百元鈔,近三千本精裝書及一個有咖啡、有茶的美好空間便為您敞開;不限時,當天離場不須蓋章仍可再入場,但不提供WIFI和插座,希望來的人能暫時擺脫3C的束縛,安靜地沉浸在書海之中,專注在「...
時代迷宮: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在繁華的公館商圈外,有一座與世無爭的小小山城。 人煙稀少處,一條小徑接著一個小緩坡,一個小緩坡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廟,穿過了寺廟之後,眼前便見一小小村落;堆疊成群、建築特異,高高低低地錯落在蜿蜒的山路上,「山重水複疑無路」,雖不見桃李之美,但此處依山傍水,頓時有感古人「又一村」...
上帝的建築師,華山高第展!
「誰知道我們是把執照頒給了天才、還是瘋子,時間將會告訴我們!」 走入展場,一座座龐大壯觀、繁雜卻俐落的線條結構模型,令人眼前為之一亮!✨ 建築師安東尼.高第出生於1852年,一個西班牙工業小鎮、鍋爐工匠的家庭裏頭。👨🏭...
拼貼建築:喧騰又沉默的中山堂
這裡原是欽差行臺,是清領時期行政首長來臺視察的辦公居所。 西元1895年6月7日,日軍進城,在現在的總統府,也就是當時的總督府尚未落成前,這裡依舊是臺灣最高統治機關。 昭和3年(1928),為紀念日皇登基,日人拆除欽差行臺,於原址籌建「臺北公會堂」,是當時為舉辦集會活動所設...
清代老街艋舺舊事|剝皮寮
你去過「剝皮寮」嗎?你知道「剝皮寮」剝的是什麼皮? 「剝皮寮老街」在留存下來的清代地契文書裡被稱為「福地寮街」,日治初期改稱「北皮寮街」,光復後則稱「康定路173巷」,是萬華社區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,由艋舺通往古亭。...